第37章 这自行车应该不便宜吧?(2/2)
经过两天,他发现街头的人们已经开始穿上外套,而商场里的涤棉制服价格不菲,许多人因此选择自己缝制衣物,这为他的销售策略提供了新的启示。
中秋佳节,李建国一下班便带着欣怡匆匆赶往北新桥百货商场。那时,一尺棉布售价约四毛,却还需布票才能购买。
缝纫机逐渐成为家庭必备,尤其是婚嫁时的奢侈品。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商场里人头攒动,节日气氛比前两年浓厚了许多。
两人挑选了应季的新衣后,跟随指示牌来到了自行车行。
国产车型占据了主导,如永久牌、凤凰牌等,以其大链套、电镀单支架和后车架,以及齐全的配置,成为紧俏商品。
欣怡对周围琳琅满目的自行车充满好奇。车行的伙计见李建国挑选得认真,便热情地推荐道:“这款天津产的飞鸽自行车,大链套设计,可是我们的最新款。”
“别蒙人了,这车后轮都是用黑漆修补的,那大链套能用多久?这铃铛也不是转铃,看着就不像是原厂的。虽然看起来有八成新,但八十块卖给我,我就拿走。”
“您这话说的,这车如果卖八十,我们车行可就亏大了。”这飞鸽牌的确比其他自行车差一些,但即便造价再低,也不可能只卖八十块。
见李建国懂得行道,店员搓着手,尴尬地笑了笑。接着,他向李建国推荐了其他车型。李建国经过长时间的挑选,最终选择了永久牌13型锰钢自行车。
花了140元,其中大部分是向杨厂长借的。买了车还得打上钢印,就如同给车上了牌照。
李建国载着欣怡骑行在回家的路上。在六十年代初期,自行车还未普及。
在四九城或许还好,但如果是在城乡结合部,谁家买了自行车,那消息传得比红白喜事还快。
“哎呀,买了自行车啊,还是永久牌的?”李建国推着自行车进入院子,郭大爷眼睛瞪得大大的,几乎不敢相信。
不仅他们院子,就是整个南锣鼓巷在六十年代初也没几辆自行车。
李建国买车的消息很快在巷子里传开了,“李建国真买车了?不会是假的吧?”
“那还有假?我亲眼目睹李建国骑着那辆新车,载着欣怡从院子里驶过。”
“你当人家买得起自行车,还会在乎多买几件衣服?不过话说回来,李建国哪儿来的这笔钱?”
市场上最基础的自行车也要八十多元,阎埠贵心里暗自为李建国的计算,仅凭他过去两年的学徒工资。
即便家里有些储蓄,但全部用来买这辆车,未来该如何生活,若是没有意外,倒也还好,但若有紧急情况,连应急的资金都没有。
众所周知,李建国素来花钱如流水,记得欣怡生日那次的宴席,就奢华程度而言,甚至超过了普通家庭的年夜饭。
但一辆自行车,实在是奢侈了一些,“这自行车应该不便宜吧?”
“我之前去自行车行了解过,这款永久牌13型锰钢自行车要价一百四十元,而且即便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厂里每年发放的工业券数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