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神级咨询师 > 第271章 特区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

第271章 特区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2/2)

目录
好书推荐: 变身懒散少女免费阅读 魔女小说家免费阅读 隋唐第一好汉免费阅读 风起2006免费阅读 地球唯一玩家免费阅读 重生之魔教教主免费阅读 魔龙的罪恶王冠免费阅读 科技翻译家免费阅读 渡灵异事免费阅读 海贼王之炼狱魔犬免费阅读

陈应登是印尼华人,1981年,他准备在新加坡开办一家玻璃厂,当时用地和设计方案都已经定下来了。不过,陈先生的两位好友,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总经理薛文林和中国驻新加坡商业代办王沁文告诉他,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厦门被开辟为“经济特区”。

这两位先生对他说:“你祖籍福建,为何不把企业办到厦门特区去呢?”

陈先生虽

-----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i>

然加入了印尼籍,但他一直以中国人的血统而自豪。听到两位好友传递的信息,他心动了。1981年12月初,他踏上了厦门特区的土地,进行实地考察。

尽管在他眼前的几乎就是一片荒山,但他还是坚定了来厦投资的决心。1982年1月10日,他与当时市政府的代表——厦门建设发展公司和厦门经济特区工程建设公司签订了特区第一份外商投资合同,把原定在新加坡开办的玻璃厂迁到厦门,并定名为“印华地砖厂”。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集装箱拖车,两卡车背靠背运货。

刚刚开放时的湖里,还只是一片荒滩野岭,基础设施几乎为零,一直搞计划经济的人们,也根本不懂得如何同外商打交道。作为第一个来湖里投资的外商,所有的问题,印华地砖厂都是第一个碰到。

当时印花地砖从西德引进了2条生产线,货到了连码头都找不到,只好借用挖泥船,把集装箱拖进三航六公司的一个修船的船坞。

好不容易集装箱上岸了,但又没有集装箱拖车,经过与市政府的协商,借用了两辆8吨大卡车背靠背一部前进一部后退往里拉。

当时连一条像样的公路也没有,只好看哪里的地面比较平坦就往哪里走。

为了安装设备,陈先生还请来了几位德国的技术人员,可是当时湖里连一家像样的旅馆都没有,只能住到老市区的华侨大厦。陈应登买了一部12座的汽车,每天负责接送这些德国技术人员。因为湖里根本没有路,到工厂建好的时候,这辆汽车也报销了。

当时陈应登和那些德国技术人员一起住在华侨大厦,每天从工地往返,吃饭也成了问题。

当时食品是定量凭票供应,每天中午11点开饭,11点5分就没饭吃了。而且那些外国人还都吃不惯中餐,刚刚开放的厦门也根本没地方买西餐。

于是,陈先生就每周专门坐船去香港,为德国人买面包,他自己饿了就吃从福清买回来的光饼,可见他对于人才的尊重,几乎达到了求贤若渴的地步。毕竟是从玻璃厂转过来做地砖厂的,他自己就是一个门外汉。

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陈应登先生的工厂终于在1984年7月4日正式建成投产,从开工到投产,整整经历了两年半时间,到了1984年以后,厦门湖里工业区的交通,食宿状况才有部分改观。当时的fj省高官黄长溪还专程赶来为工厂剪彩,所以说这是一家备受瞩目的外资企业。

工厂投产后,一开始并不是那么顺利,前几年一直亏损。1987年,公司的几个股东灰心了,决定撤资。但陈先生坚决不同意,他认为厦门特区刚刚建立几年,他们又是第一家外资企业,如果这个时候撤资,对厦门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最后陈应登没能说服他的几个伙伴,他们陆续把资金撤走了。但陈应登并没有因此而动摇,他又投入了320万美元扩大企业生产,他坚信,只要努力,一定会有回报。

目录
新书推荐: 钢盔与热血:德械师抗日风云免费阅读 汉水东流免费阅读 回到古代积功德免费阅读 穿越后科举,皇帝竟想组队退休免费阅读 我,贾蓉,不做绿帽王免费阅读 开局一书生:从敬夜司狱开始免费阅读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免费阅读 明末混日子免费阅读 开局假世子,我反手称帝你慌什么?免费阅读 穿越古代:我靠打猎养活美娇妻!免费阅读
返回顶部